为什么又是打工人?

Yomu 著 | 刊载于公众号「隐没在时光

和那些陌生生命有着类似加班经历的你,是否会被他们的遭遇所触动?

近日,有关上班族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在外卖员送餐时猝死、某电商公司23岁女员工不幸去世事件还余波未息时,一位上海小伙抵制996被辞退的新闻又迅速占领了舆论的中心。

类似事件年年都有,但近两年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对过度加班、过劳死以及不合理工时制度的讨论更加频繁。

 

 

其实近些年来,过劳死普遍化、年轻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一次又一次挑动社会神经的悲剧,使得上班族长期的畸形加班现象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在一部分群体中引发了劳资对立的情绪。公众对企业过度加班、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现象展开了持续激烈的批评。

年轻上班族工作压力大以至于丢掉性命的现象并非偶然。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写字楼里,凌晨还灯火通明的窗户比比皆是。这在互联网行业更为突出,前面那位23岁的女孩在不幸离世前,凌晨和同事们成群结队走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回家,是她生活的常态。更不用谈,在中国众多制造业工厂里,迫于生计或强势的企业规则而接受长时间加班却没有任何发声机会的庞大普通工人群体。

然而,这种畸形的加班现象却被众多成功学自媒体的毒鸡汤、个别著名的企业家冠以“奋斗”的名号。以至于某些企业老板们认为,中国的年轻人能拥有“996”的高强度工作机会是一种福报,“715”“007”也被轻描淡写说得很正常。

当加班文化被包装成正能量处处宣扬时,更多的是迫于生计妥协接受的劳动者。以至于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个人的吐槽或反抗显得力不从心,反而会因为担心被道德谴责不够努力,而默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有朋友坦言,不敢跟别人透露自己“想找一份双休的工作”,因为打过交道的HR和同事都说“年轻人要努力,不能一开始就想着安逸舒适的环境”。

长期以往,社会必然需要一个能够宣泄的口子。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在网络上自嘲一番舒缓一下总是好的。“内卷”、“打工人”成为2020年度的网络热词,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体现。偶尔有人用实际行动抵制,如同拒绝996的上海小伙那样,被无情解雇才是最终的下场。

“内卷”是对无效和低质量竞争的不满,“打工人”反映的是对高强度工作压力现状的无可奈何和戏谑。

这种情绪在网络上爆发,不是一时跟风兴起,能量积累由来已久。

 

 

拼命工作的背后,是以时间换产出、极力压榨人力成本的需求。在互联网行业兴盛之前,超时劳动已是常态。众多企业依靠员工超时劳动、义务加班等方式获得剩余价值,完成了原始积累。

畸形的加班现象不止于互联网行业,正在向全社会全行业蔓延,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越来越年轻化。

很多行业和企业陷入了效率低必须靠加班压缩成本、加班导致员工效率低的死循环。

对劳动者而言,这是对自己健康和时间的双重透支。

2020年11月,37岁的某基金投资部负责人徐某离世,揭开了金融行业的高强度工作压力;2016年和2017年的6月,25岁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医生陈某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45岁的医生金某,分别因连续高强度工作猝死在宿舍内。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工作压力致死的人数高达100万,工作竟然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五大原因,高于肾病和老年痴呆症。

整个社会都已经为这种发展模式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在当今的年轻劳动群体中,亚健康、慢性病和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很难和高强度工作压力以及漠视员工健康撇清关系。

高强度的工作还剥夺了人们原本可以自由支配的一部分时间。

继日本等发达国家之后,少子化、老龄化人口问题开始在中国社会渐趋显现。在媒体关于影响生育意愿的社会调查中,“没时间”成为仅次于抚养成本之外不愿生育的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很多普通小家庭,生活经济压力大,夫妻二人都上班。如果双方都经常要加班,孩子出生了怎么带就是个大问题。有能力花钱负担托育服务或者有老一辈父母帮着看管孩子的尚可无忧,否则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大都市,不要孩子绝对不如放弃加班丢掉工作更可怕。

时间被剥夺、工作压力增大还促使宅文化、丧文化和佛系文化大行其道,许多没钱没闲的上班族更倾向于减少社会活动和经济支出,这无形之中降低了青壮年劳动人口的消费意愿和潜力。

近来国内有部分地区呼吁实行2.5天休息制,虽然对大部分劳动者来说还不现实,但提议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增加人们的休息时间,鼓励出门消费。看看每年的黄金周消费数据,人们有了时间,才有兴致和精力出去消费,社会经济也就才能充满活力。

工作与健康不可兼得,劳动与休息不可皆有,畸形的加班文化,带来的社会损失不容小觑。

 

 

很多高强度加班的劳动者,甚至连应得的报酬都无权享有。

明知加班文化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企业大肆宣扬、视若商场法宝?这么多“打工人”趋之若鹜、心甘情愿?

这和社会的发展阶段与竞争压力有关。一方面,人们普遍面临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感到焦虑,必然需要更奋力竞争,被裹挟着不断前进。另一方面,人口素质的提升又必然反过来造成更大的内部竞争压力。

你不加班,有的是人肯加班。你不努力,明天就有更努力的人把你顶替掉。

这种普遍社会心理造成的竞争加剧,就是所谓的内卷。

在企业层面,我们的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才是普遍现状。很多企业重复竞争,没有创新技术、核心竞争力,只能依靠压榨员工的劳动剩余价值,依靠低廉的成本和规模来获取利润,维持生存。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工时报酬制度早有规定,但劳资纠纷时有发生,许多公司在聘用员工时无视法律规定,逃避监管检查。违法成本在企业利润面前不值一提,执法力量、监管能力建设还不够,造成了劳动者的休假与加班薪酬无法得到法律有效保障。

曾经有位小公司HR和我闲聊,无意说了一句“我们这行你可以去找找看有几家遵守劳动法的”,他似乎带着炫耀得意的样子,让我惊讶之余叹息。

另外,关怀员工,真正实现共赢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也并未普及。

当然,任何时候奋斗的人都值得尊敬。我们在自嘲的同时,并非否定自古以来勤劳拼搏的精神。

只是当下劳动者面临的困境,像给社会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当企业、劳动者和监管者都视而不见,它的作用就如同温水煮青蛙般,等它给每一个辛勤劳动的个体带来伤害、阻碍社会前进时就一切都晚了。

幸而随着一次次真实案例的大讨论,不少人开始真正反思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劳动者的真切感受和诉求。

我们每一个奋斗在岗位上的个体,既要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把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通过劳动保障生活,实现个体价值绝不意味着一定要用命换钱。勇敢地向侵害自己健康的制度说不,看似不合大流,确是聪明的选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毕竟只有活着,一切才有意义。

悲剧一次次上演,期待年轻生命们的逝去能够促成一丝改变。企业把畸形的加班现象宣扬为奋斗精神的体现,既是对奋斗的曲解,更是对法律的漠视。

一个企业要想激发员工潜能,活得长久,就不能只贪图眼前通过榨取员工时间获得的价值。而要把目光放得再长远一点,尊重个人成长特点和市场的运行规律,在核心竞争力和创新上多下功夫,探索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形成良性循环的经营之道。

期待每一位奋斗在岗位上的打工人,都能在健康保障下奔跑,在劳逸结合中找到幸福。

 

版权声明

  • 本人享有文章的著作权(配图为免版权素材),「隐没在时光」及其关联机构独家拥有对本文行使删改、公开发表的权利。
  • 本个人网站刊登此文章,仅作为过往作品的存档和展示用途。任何人不得通过本网站复制、转载此文,如对内容有任何疑问或需求,请联系被授权方。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