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摄影师Thomas看看世界拍摄于南美的巴塔哥尼亚山区。这张照片使用索尼A7R3拍摄,画质优异,重突出秋色。不过拍摄当天天气并不是最佳,摄影师连续等了5天,都是天气恶劣看不到雪山,所以这也是能公开分享的最好原片。
原图:

经过我后期处理的输出图:

原图分析:
原图的DNG格式无损地记录了现场的原始图像信息,相机保留了高光和阴影的大量细节,宽容度很高,这对于后期处理十分有利。
由于拍摄时为阴天,现场光影条件不算十分理想,远处的山峰群起伏走势比较平,没有特别突出、吸引目光的主体。个人感觉照片在横向平衡感上给人稍有向右倾斜的趋势,左下角过多的草地留白部分,因此可以稍许裁剪以进行二次构图和重心分配。原片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留有裁剪和修整的空间,让后期处理可以有更多余地。
处理思路:
在做任何一张图片的后期前,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我希望照片最后能呈现出丝滑的云彩,雪山主体突出、漫坡金秋红叶,在色彩上层次丰富又不失统一、富有黄昏柔美静谧氛围的效果。色彩搭配上总体采用红蓝冷暖对比的方法,整体以红黄色为主,雪山阴影以冷色呈现。
首先要做的是在ACR里进行基础的光影调整,提高阴影部分亮度,适当降低天空白色过曝部分亮度,让照片该有的细节都呈现出来。通过曲线工具给阴影黑色部分提升以增加亮度,不至于死黑;同时给正常曝光部分适度利用S型曲线增加一些对比度。
回到图层模式,由于远处雪山比较平缓,没有特别突出的部分,我决定利用操控变形工具把中间相对较高的雪山进行高度上的小幅拉升,同时注意保持画面其它部分不变形。这样,雪山的主体更加清晰明了。
然后是对天空云彩的处理。原片云彩不够出彩,很平淡,要想达到丝滑的效果,可以利用径向模糊工具营造出类似于长曝光下流云的效果。将云彩从复制的图层中用色阶工具抠出来,设置好参数套上径向模糊,这样抠出的天空就有了长曝光的效果。接下来要给图层加上反向蒙版,用画笔把局部由于抠图不干净导致的径向模糊效果去掉。用画笔操作时必须精细,处理好边缘避免画面失真。
接下来的环节比较重要,对画面进行整体氛围的渲染,让画面色彩倾向更加明朗。使用分离色调工具调节高光阴影部分的色彩倾向以及饱和度,云层及山脉使用暖黄偏红色调,阴影部分使用冷色增加画面对比。整体调色完成后,使用可选颜色对画面局部色彩进行进一步调整,让图片中还残留的绿色、紫色等更接近于主色调或降低饱和度以避免喧宾夺主。
整体调色完成后就再次进入ACR进行局部调整。在图片中部有一条长长的河流让我产生了兴趣,这条河流从右下角一直延伸到雪山,是一条很好的视觉延伸线。对河流进行亮度的提升和对比度色相的稍许调整,让河流从画面中跳出来,画面便多了一分耐人寻味之处。随后利用多个径向滤镜、渐变滤镜对光线进行重新的分布,把雪山突出出来,让前景稍暗为衬托主体让路。在ACR中根据画面情况再进行一些参数的微调,保证细节的完善。
最后对图片进行适当锐化降噪,提升画质,输出。
我来总结一下这张照片的整体处理步骤:基础光影调整→瑕疵结构修饰加强主体→制造流云特殊效果→色彩调整渲染氛围→色彩层次微调→局部光影调整→降噪锐化提升画质→输出。
当然,上述对于处理步骤的介绍肯定不是全部工作,中间还涉及到对很多细节的个性化处理。其实对一张照片的后期可以有千千万万种方法,但最重要的是得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并且知道你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感谢摄影师Thomas看看世界无私分享的RAW文件,以及他长期以来在摄影教学领域的奉献!
图片信息
相机:SONY ILCE-7RM3
镜头:FE 16-35mm F2.8 GM
焦距:20.00mm
曝光度:1/1600秒;f/8;ISO 200;光圈优先;“图案”测光
闪光灯:不使用闪光灯
拍摄日期:2018-04-14 14:37:25 +08:00
发表回复